大暑“上蒸下煮”易生病?做好这几件事,清热祛湿护阳气!

发布时间:2025-08-18 浏览量:2

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每年公历7月22日前后,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大暑”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°,是一年中最热、湿气也最盛的时期,“湿热交蒸”成为这个节气的显著特点。从中医角度看,大暑养生的关键在于“防暑湿、护阳气、保津液”,做好这三点,才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。

先辨体质:湿热天最怕“踩坑”大暑养生的核心是“因人而异”,不同体质在湿热天的表现和调理方向大不相同:湿热体质:容易口干口苦、长痘、大便黏滞,此时要少碰辛辣、甜腻,避免“火上浇油”。虚寒体质:怕热却不敢吹空调,一吃凉的就拉肚子,需注意“避寒就温”,空调温度别低于26℃,少吃冰饮。阴虚体质:手脚心热、盗汗、口干,养生重点是“滋阴润燥”,可适当吃些银耳、百合等滋阴食物。

饮食调理:“清补”为上,忌贪凉。大暑饮食讲究“清暑利湿、益气生津”,记住这几个原则:多吃“消暑三宝”绿豆:清热解暑,但脾胃虚寒者建议煮成绿豆汤时加几粒红枣,中和寒性。荷叶:泡茶或煮粥,能清暑利湿,适合久坐不动、容易水肿的人。冬瓜:利尿消肿,搭配薏米煮汤,祛湿效果翻倍(孕妇慎吃薏米)。忌生冷,护脾胃冰饮、凉菜会刺激脾胃,导致运化失常,湿气滞留。建议吃常温食物,若想解暑,可喝温凉的酸梅汤(加少量冰糖),既能生津止渴,又不损伤阳气。适当“吃苦”苦味食物如苦瓜、莲子(带芯),能清热泻火,但不宜过量,以免损伤脾胃阳气。

起居作息:顺应天时,防“阴暑”午睡补阳气:大暑昼长夜短,建议每天午睡20-30分钟,帮助恢复体力,避免午后犯困。避“空调病”:长时间待在空调房,容易引发头痛、关节痛,可在室内放一盆水增加湿度,或每隔1小时开窗通风。出汗后别急着吹空调,先擦干汗水,稍作休息。傍晚适度运动:避免在正午高温时外出,可选傍晚散步、打太极等轻度运动,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,别用冷水冲澡。

穴位按摩:轻松应对暑湿不适足三里:位于膝盖下3寸,按揉5-10分钟,能健脾和胃,增强免疫力,减少暑湿引起的腹胀、腹泻。内关穴:腕横纹上2寸,缓解中暑后的恶心、心慌,出差或外出时按一按,还能预防晕车晕船。太阳穴:头晕头痛时按揉,配合闭目养神,可快速缓解暑热引起的不适。大暑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期,也是调理身体的好时机。顺应自然,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才能在炎炎夏日中保持身心舒畅,为秋冬健康蓄力。